【65周年校庆·校友风采】施建军:学术报国 躬耕逐梦

发布时间:2024-06-06浏览次数:732

校友简介:施建军,1978-1982年在安徽财贸学院(现安徽财经大学)计划统计专业学习,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现兼任中国教育审计学会会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财经教育分会理事长。先后在《管理世界》《统计研究》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等30多部,主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共3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共培养了80多位博士研究生、300多位硕士研究生;被IET基金会和北大方正集团授予“中国大学杰出校长奖”。

初见施建军教授,一种学者身上自然流露出的睿智沉稳扑面而来。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他笑容可掬、平易近人,令人如沐春风。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78年踏入高校大门,施建军深感时间紧迫、责任重大,“百废待兴的中国急需我们去发展经济,我们这一代人注定是要付出很多。”他秉持初心、上下求索,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在热爱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做潜心育人的“大先生”,做科研路上的“逐梦人”。如今的他依然活跃在学术界,与时俱进、探求真理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正以攀登者的姿态奋勇前行。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成绩优秀的施建军高中毕业后便留校,教高中物理课程。“高中生教高中生,对我来说简直是个挑战!”施建军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去上课,写了厚厚十几页纸的教案,把每句话都写在上面,结果二十几分钟就讲完了。一节课有45分钟,剩下的时间不知道该讲什么了,“我当时就在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也就是在那一次,更加激起了他对大学的渴望,坚定了上大学的信念。“我当时甚至都在想,不要学位了,只要能让我端个板凳坐在大学的课堂里听听课都行。”从那以后,施建军便利用空余时间海量阅读课外资料,苦练“内功”,增强知识和本领。

时间不会亏待每一个拼搏的人。恢复高考后,施建军顺利考上安徽财贸学院计划统计专业,那一年他23岁。曾饱尝过“无书可读”痛苦的他,十分珍惜这次上大学的机会,恨不得把之前耽误的时间都补回来。在当时那个年代,物质生活比较匮乏,学校的条件也相对艰苦,从辽宁财大和上海财大等地援建安财的50多位学者成为他们宝贵的精神引路人,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那个时候,高水平财经类学术教材非常稀缺,80%以上都是靠老师手刻讲义授课的。毫不夸张地讲,很多时候我们连下一周要上什么内容都不清楚。”他说,即便是这样,整个班级学习氛围非常好,同学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苦读书。“我们班上有被称为‘拼命三郎’的,他们早上5点就不见人影,一直到晚上12点才回宿舍。”从小勤奋好学的施建军也不甘落后,一头扎进经济学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地勤奋努力,一刻也不曾懈怠。

“当时援建安财的老师太宝贵了,他们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对我的影响太大了。”一说起当时的任课老师,施建军如数家珍:“特别是华伯泉老师,他是我们的系主任兼几门专业课,数理统计、珠算、商业统计预测等专业课都是他教的。”在施建军的记忆里,华老师知识渊博,上课循循善诱、尽其所长,严谨、认真的教学风格对他影响深远。良师犹如黑夜里指路的明灯,照亮了前行之路。1982年,施建军顺利考入厦门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每每回忆起这段历史,他总是感恩在母校习得的扎实的专业课基础,让他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就是选择当老师

1985年拿到厦门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的施建军,放弃了到国家机关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到南京大学当老师。“当时身边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硕士算是社会稀缺资源,他们觉得无论我是从政还是从商,都会比当老师好。”施建军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说他遵从了本心,“因为我乐为人师,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其实,也许在更早之前,在他给县城一所中学代课期间被评为县先进教师时,就埋下了伏笔。“那张证书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这是对我教师经历的肯定,也是对我最初人生的肯定!我一直珍藏至今。”

在施建军看来,“站好三尺讲台,把课讲好,把学生培养好”是对自己大学教师身份坚守的底线。所以无论多忙多累,他都会认真备课,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精进教学技能,及时把当下学术领域最新、最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在平时,施建军也特别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他特别欣赏陶行知先生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说白了就是实实在在求学问、坦坦荡荡去做人。“我特别喜欢教育学生要行得正、做大事、读好书、有抱负,将来能做一个‘大写’的人。”“施教授的课极为时尚,课程内容走在学术前沿。”“干货满满,令我受益匪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拓宽我们的视野”……一直以来,施建军的课是公认被学生喜欢的,曾多次获评“我所喜爱的青年教师”等荣誉。

“有人喜欢钱,有人喜欢权,而我最大的收获是学生!”回顾前半生,施建军特别自豪地说。这么多年的教学,他教了很多学生,师生关系相处融洽,很多学生都跟他长期保持着联系。“每到教师节,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都让我很感动,这是对我作为教师的褒奖,也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站在学术最前沿,觉得每天都很兴奋

一年讲师,两年副教授,五年教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相较于常人,施建军的事业发展轨迹以至少2.0倍速前进,快速开启了开挂的人生。“当时就特别想跑得快,因为我清楚地知道社会急需人才来发展经济,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努力、再努力!”对他而言,每天高节奏地工作十几个小时、“5+2”、“白加黑”是常态,积极发扬“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精神,他曾开玩笑说自己像“一台永动机,仿佛不知疲倦”。正是这样的刻苦专研,施建军用十年时间完成了20多本书、160多篇专业文章、20多项省部级课题,创立了统计学的新学科——科技统计。他一直坚持潜心科研、笔耕不辍,持续引领着学科的发展。

“站在学术的最前沿,我觉得每天都很兴奋!”与一般人觉得学术枯燥有所不同,施建军说科学研究给他带来快乐,很有成就感,脑袋里经常蹦出各种奇思妙想,然后付诸于科学研究,他是乐在其中。即便后来兼任学校行政职务,他也会利用空余时间搞科研。在他看来,行政职务是临时的,学术研究才是老师立身之本,其产生的影响更深远。施建军规定每天要写到1000-3000字,“1000字是及格,2000字是良好,3000字是优秀。”他也坦言,有时候也很累,真想歇一歇,但是想要事业有所成就没有轻松的,所处的位置越高,影响力越大,工作节奏就越紧张,“我常常说,人生就像在跑步一样,你要设定目标,然后咬着牙坚持住,静待花开,你会收获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奋斗的价值和意义。”

如今69岁的施建军依然活跃在学术界,奔波于各种学术论坛、学术会议,及时关注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我会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每年要发表10篇学术论文。”他笑着告诉记者,过去这些年基本是达标了。在刚刚结束的新质生产力与财经教育数字化发展暨首届中国高等财经教育校长专题论坛上,施建军作了开幕致辞,分享了他关于新质生产力最新研究成果。他说,只要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就一直在前进的路上。

大学是个永恒的事业,要跑好这一棒

有这样一位大学校长,曾有个著名论断:“一个校长搞不到发展资源,就是对大学最大的失职”,在任常务副校长和校长期间,他和他的学校团队至少为两所大学募得捐款10多亿元。他曾用一年多时间走访国外100所大学,专门研究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校园设计与规划。任职一年就写了本近30万字的书《跑好这一棒——我的办学理念与思考》,用书跟师生“沟通”他的办学理念与思考,内容大多来自他各种场合的即兴演讲,几次重印依然脱销……他,就是被IET基金会和北大方正集团授予“中国大学杰出校长奖”的施建军。

与他潜心科研的“低调”有所不同,2009年6月被任命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后,施建军非常“高调”,他四处募集资金为学校谋发展,各种场合活动的即兴演讲更是自带流量,常常敢言敢道、妙语连珠,“校长代表的是大学的形象,校长也要发声,酒香也怕巷子深!”从南京大学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南苑到惠园,他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学的事业是永恒事业,是百年基业,而对于每位大学校长而言,犹如在进行一场短跑接力赛。从我而言,要接好我这一棒、跑好我这一棒,用我有限的任期对无限的事业负责!”在他的带领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展进入快车道,向着“贸大梦”阔步前行。

有人说,人走不到的地方,可以看得见;看不到的地方,可以想得到。时隔五年,上一本书的姊妹篇《追梦·圆梦——我的办学理念与思考》正式出版。他说,办好一所高水平的现代化大学,仅靠一代人奋斗是不够的,需要数代人的共同努力。在书中,施建军尽数分享了贸大的发展经历和追梦、圆梦的心路历程,鼓励每一个人都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争做脚踏实地的追梦人。

潜心科研结硕果,躬耕杏坛育繁花。半个多世纪以来,施建军对科学研究和对ok138cn太阳集团的强烈热爱,指引他不断地攀登一座座高峰,历尽千帆,仍在追梦路上。

(撰稿:党委宣传部 金义旻;审核:党委宣传部 徐翠平)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